中国油橄榄主要类型

  油橄榄园的不同类型,源于经营目的、栽培品种、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的不同。主要包括:

  (1)川西南干暖河谷、盆地栽培区

  本区地处西昌、巴塘亚热带南域,包括安宁河中、上游的宽谷、平原,会东盆地、会理盆地,以及邻近的年平均气温在15-18.5°C之间的河谷与山麓。其中,西昌河谷为本区油橄榄栽培的中心。在不低于中等集约程度的栽培条件下,油橄榄一般表现良好的生长发育。大部主栽品种,在栽植后3-4年开花结实,6-9年进入个体发育的前产期。

  a.干暖河谷坡地、台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多分布于安宁河中、上游谷缘地带的南向坡、台地上。土壤系重庆群紫色岩层风化形成,土层深40-60cm、局部地段达100cm以上,上层比较疏松或为粘壤,pH6.5-7.0,施肥前,有机质含量少,磷、钾中庸,缺硼,部分地段缺钙,中、下层中-重壤。分别以佛奥、米扎、卡要、莱星为主栽品种,除配用油用品种外,部分油橄榄园选用了果、兼用品种贝拉、克里贝斯、克里172、爱桑、苏14.一般中密度栽培。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大同小异。投产前多在园内间种农作物、蔬菜、少数间种经济作物。

  b.干暖河谷运积沙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谷缘台地或谷底平地。园地土壤分别为褐色潮沙土,黄色夹石沙土与黑褐色潮沙土,土层深厚,石、沙含量高,建园后多种粮食和豆类,少数无间种。栽培品种大同小异,但组成与栽植密度不同。部分实行低集约度栽培的油橄榄园,低产或缺产不得不提高水肥用量,实行中集约度栽培。中集约度栽培的油橄榄园一般栽培品种表现中庸的生长和发育。

  c.干暖河谷冲积壤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河谷、盆地底部,少数在谷缘地带。一般为冲积性紫色土,土层深厚,常在1m以上。上层中-粘壤,有机质含量多在1%以上,磷、钾中庸,pH值6-7.5;部分地域含钙较多,pH值8.1左右,含硼不足,中、下层土为中-重壤,孔隙度较低。建园前,多系农业用地。栽植时,块状整地,按8m×8m,3m×4m-4×5m,3m×3m等株行距配栽莱星、佛奥、卡林、克里72、贝拉等品种。在8×8m式栽植的油橄榄园,采取略低至中集约度的栽培管理。

  (2)川西南干热河谷栽培区

  位于四川西南端,西昌、巴塘干暖河谷,包括安宁河下游谷地、雅砻江下游谷地,宁南盆地、金沙江谷地,以及邻近的年平均气温在18-23°C的地域。60年代初引种油橄榄,现有少量生产栽培。

  干热河谷坡地、台地红壤低至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谷缘或山麓地带,为本区主要的油橄榄园类型。其典型代表是攀枝花仁和区与市农科所的7×7式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其园地土壤为燥红土,土层深60cm以上,质地为粘壤,有机质含量为0.63%,在施用商品化肥的条件下,土壤含氮量一般在0.1%左右、磷0.135%代换性钾4.5mg/100g土、钙86mg/100g土,pH值8.4.园地内油橄榄植株表现旺盛地生长,尤其在栽植后最初几年,树高及冠径年生长量达80cm以上,干基径年生长量达3cm以上。佛奥、卡林品种于栽植第五年开始开花结果,但产量增加不快,且不够稳定。栽植第十二年,产量陡增。佛奥品种的高产植株产鲜果169.95kg,平均株产鲜果达30kg以上。据认为,佛奥为一较多耐热品种,冬季低温不中可能是某些年份花量少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由于花期空气湿度太低和缺乏较多适宜的授粉品种。

  (3)四川盆地东北部栽培区嘉陵江上游及以东至盆地东部长江河谷的丘陵、低山地带,于60年代后期引种油橄榄,现为四川种植油橄榄较多的区域之一。

  A.丘陵坡地、台地紫色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a.丘陵地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机械园,是数量最大的一类油橄榄园。主要类型是丘陵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并栽培的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的油橄榄园,以南江县油橄榄管理所油橄榄园为典型之一。其园地土壤系侏罗纪沙溪庙组紫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石谷子土、紫泥土、黄泥土,土层深度多在20-60cm,pH值5.22-8.5,有机质0.46-1.19%,磷、钾含量中庸。栽培前,采取1m×1m×0.8m的块状整地;耕植后结合冬季施肥逐年扩坑,至1981年已完成深度为0.6m的全垦;栽植1-8年间,每年施用厩肥30-60kg、油枯2.5-6kg及少量商品化肥,有的 还间种和施用绿肥,使油橄榄稳定的生长发育。栽植1-6年,园内植株有较快的营养生长,年平均树高、冠径、干基径生长量分别达到63cm、57cm与1.78cm。栽植第三年即有植株开花结果,第六年进入群体发育的产量形成期。至第六年末园地覆盖畜已达23%。第八年平均株产鲜果4.4kg,冷榨油0.66kg。

  b.缓坡台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佛奥-卡林或卡林-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是四川盆地东北部区生长发育较快和比较丰产的油橄榄园类型,但数量不多。具代表性的是巴中油橄榄管理所的8×8式卡林-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园内油橄榄在栽植4-5年内未形成具有经营价值的产量。第六年至第十五年间,植株平均年产鲜果19.73kg冷榨油2.23kg,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世界油橄榄主产国常年平均产量的217%。

  B.低山坡地、台地冷沙黄泥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达县、奉节等地的低山地带,最高达海拔700m以上,数量不多,但属有代表性的部分类型。除本区外,在盆地中南部的长江河谷区及盆地南缘区亦有分布。

  土壤由黄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母质发育而成,一般曾有过马尾松等自然植被,多为冷黄沙土,部分油橄榄园有黄泥土及冷沙土,质地沙至粘壤,pH值5-5.5,无碳酸盐反应,有机质含量多在2%以下,缺磷。其自然肥力及良好的栽培技术措施。

  (4)四川盆地中部栽培区

  A.盆地中南部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8×8式卡林-贝拉兼产型油橄榄园

  具代表性的有重庆市林业试验场油橄榄园。该园位于歌乐山海拔500-560m,年平均气温16.1°C,降水量1210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4%,年日照1115h。土壤系紫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紫色土、沙泥石谷子、黄泥土,土层由谷底向丘顶变薄,质地粘壤,pH5.8-7.0,有机质0.77-1.25%,磷钾低至中庸,碳酸盐反应微弱。

  建园时采取1m×1m×1m的整状块地,栽植用实生砧嫁接的卡林(57.0%)、贝拉(15%)、爱桑(15.0%)、佛奥(10%)、米扎品种(1.0%)2年生苗及部分实生苗,分区或星散配植。建园后结合冬季施肥逐年扩坑,以及爆破母岩大量施用城市垃圾肥达到全垦。园地挖有深达60cm以上的地面排水沟,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每年进行正常修剪和及时采取防治病虫害措施。

  B.盆地中南部低山、台地冷沙黄泥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低山、台地冷沙黄泥土上的油橄榄园,本区有2个主要:一是8×8式苏12-卡林兼产型,二是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分布在南川一带的此类油橄榄园规模较大,但建园晚,目前处试花试果期或产量形成初期。建园最早的是四川林科院泸县玉蟾试验丫的88式苏12-卡林兼产型油橄榄园。该园位于泸县玉蟾山西北坡,海拔450m。年平均气温17.5°C,降水量1149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5.8%,年日照1160h。土壤为三叠纪须家河组黄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夹薄层碳质泥岩风化形成的冷黄沙土、碳渣土。pH值4.6-5.5,有机质0.3-2.5,缺磷、钙,自然肥力低。

  C.盆地中南部矿子黄泥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油橄榄园

  本类型仅见于重庆南桐矿区更鼓村。

  园地土壤系三叠纪嘉陵江组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矿子黄泥土,质地多粒质粘土,土壤层一般在50cm以上,pH植4.83,上层有机质含量达5.11%,含氮0.172%,磷、钾中等,弱或无碳酸盐反应。用1年生扦插苗栽植,植前行块状整地,植后有近于中集约度的施肥管理。

  植株群体在栽植1-10年内生长旺盛,栽植第四年有植株开花结果,第六年结实植株达到29%。但平均产量上升速度较慢,第九年平均植株产果上升到6kg,9-12年达到11.6kg,仍处产量形成期。

  栽培1-12年,本类型油橄榄园表现中等以下的生产能力,但在本区,却属较好的油橄榄园类型之一。其年平均植株鲜果产量为2.67kg,9-12年间的年平均鲜果产量达7.4kg,相当于歌乐山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卡林-贝拉兼产型油橄榄园同期产量的4倍以上。

下一篇文章: 橄榄油保存方法

橄榄油知识文库 > 相关文章 > 关键字:中国油橄榄